您好,欢迎访问四川智然元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
农业规划 科技先锋

新型链条式专业化服务企业

咨询热线:

13688154213

农业课堂
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农业课堂 > 行业热点

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,传承农耕文化的途径有哪些

所属分类:行业热点    发布时间: 2018-05-28    作者:
  分享到:   
二维码分享

不可否认,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,而农耕文化有哪些传承途径呢?

(一)保护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

传统民居和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每一个村落文化景观,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一段特殊发展历史。这种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,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,并成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共同记忆。这种历史记忆,不但能增进人们彼此间的情感,促进族群内部的认同和包容,同时还是增加每一个成员的历史认同自豪感和归属感。

(二)构建农耕文化展览室

收集、保护、展览传统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具,如:石磨、石缸、石臼、犁铧、背夹、风车、水车、纺车等等传统的农耕用具,配以相关的使用图片和文字,用来讲述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历程,方便旅游者对农耕文化的直观认识。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农民回味过去、珍惜、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,又可让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、青少年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,唤醒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。在日益浮躁的今天,这些可亲可敬的旧物和传统农事已距离都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,重读“往事”竟有恍若幻梦之感。

(三)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

田园,养育了我们,舒展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阴郁。面对春天绿油油的庄稼地,我们会丢下烦恼,心旷神怡;看着黄澄澄的秋季田野,我们会荣辱皆忘,欢呼雀跃。因为田园是我们中国人灵魂的栖息地之一,要展示田园的魅力并赞美她,对那些破坏田园的人要敢于谴责,不要认为这是在呼吁向农耕经济倒退。

为游客提供“做一天农民,体验农耕辛劳”的项目;提供传统的水车、石磨、石碾等农具让游客亲身体验如何使用这些古老的农用器具;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的饮食文化,让游客品尝具有农家特色的菜肴,了解饭菜背后的历史故事、风俗习惯等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当地菜肴的制作。通过参与农事活动,可以使游客直接接触、体验乡土风情,感受传统生活方式,使游客置身于自然和谐的环境中,落脚在安然平和的氛围里,感受到亲和的召唤,享受到沉稳与踏实,找回寄生的家园,使乡村旅游成为他们难忘的人生经历。

(四)注重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协调

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时候,尤其要注重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,不仅保护好农村清新古朴的乡野气息,还要保护、传承和利用好乡村质朴的农耕文化,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,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,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基因密码,也是一个民族进步昌盛的精神旗帜,同时标识着不同民族发展过程的历史路径,其对人的教化与陶冶功能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。

(五)注重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的衔接

我国传统节日都起源于农耕时代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,是自然法则与生活智慧的结晶,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。传统节日自身是一个相互关联、充满生机的生命机体,它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,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,更是培植、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。循环往复的中国传统节日,把松弛和欢乐插入持续不断的生活流,使流逝的时间以环状结构和着自然与人生的节奏,调节人们的生产生活频率,在给生活增添乐趣和生机的同时,反复激发社会心理,舒张人文情怀,使大众生活意志、社会意识和文化认同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化。因此,弘扬农耕文化,应首先要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,让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部分,使每个人普遍认同传统节日,成为节庆文化的传承人。

民俗来源于人民对美的追求,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几亿人次回家过年,十几亿人同时吃饺子、吃年糕、放鞭炮、挂红灯、贴对联,都说明民俗是一个伟大的力量,是民族文化身份的体现,民俗文化是人民共同情感的基因,是民族共同体的维系力量。

传统节日的传承重在延续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,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现代生活的内涵,不仅是传承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,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,更是促进乡村旅游的支撑力量。要想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,必须扛起民俗文化、农耕文化这杆大旗,充分利用好传统节日这个平台,使农家乐、乡村旅游突出人性化、个性化、绿色性,传承地方特色、民俗特色、传统特色,以适应体验乡村旅游者们的需求。

(六)注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的协调

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和全社会提高认识,并且辅之以具体有效的措施,努力改变对农村文化的漠视。农村文化应从被淡忘的农耕文化价值入手,在更深层次上,认识中国广大农村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的价值,认识农村居民传统风尚道德的积极与健康的本质属性。只有从这样的认识出发,才有可能对农村与农民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有真正的尊重,才有可能发现其中大量的积极因素。

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,农村居民住房建设,千万不能在单一思想意识的主导下搞“样板房”,搞一个模式。应在保护原生态、原村落、传统民俗、传统风格、多样性的前提下进行,重点是先改造基础设施,基础设施和环境搞好了,农民自己会遵循乡土建筑经济、实用、美观的原则,选择建较适宜的,具有地方特色、民族特色、传统风貌的民居。

(七)挖掘本市资源,推进乡村旅游

民俗风情旅游较大的优势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俗,参与民间活动,感受浓郁的人情味,而不是‘走马观花’游客在美景中参与到故事中去,当一次‘神’,做一次‘仙’,过一次异常的生活。于是,民俗文化被重视,大量的民间传说被搜集整理,各种民间歌谣,舞蹈,曲艺和民俗风情等被挖掘,变成了一种旅游资源,在旅游者通过亲身投入,成为特定环境中的一员,从而达到旅游主客体双向交流,满足旅游者休闲,探险,求知,审美,欣赏等目的,并在异乡情调中体验着另一种生活和感受,‘差异使生活丰富多彩’。

民俗是各民族民间文化较重要的综合载体,包括神话,传说,民间戏曲,民间美术,交际礼仪,人生仪式,娱乐游戏,艺术技能,信仰心理等等,内容丰富,包罗万象。

由于各地因民族的不同,风俗习惯的各异,而产生出的民俗旅游项目各自不同,这正符合了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——求异,求新。奇特度愈强烈,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,多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,与众不同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习俗往往会让游人流连忘返,乐不思蜀,从而达到以文化促旅游,以旅游传承文化的目的。

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在饮食,服饰,日常起居,生产活动,礼仪,信仰,节令,集会等各个方面,其特色鲜明,斑斓多姿。

生产活动方面:我市大集体时的‘打锣鼓草’。三五名既会唱又会打锣鼓家什的人,用歌声伴着锣鼓的敲打指挥锄玉米草的劳动大军,让整个劳动过程充满了热烈而欢快的气氛,使劳动变成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娱悦活动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。还有现在的柑橘、茶叶的种植与采收等生产过程,对于爱探求根底的人来说,就会感到十分新奇的。

饮食文化方面:我市有‘桥河豆腐干远近闻名’、‘阳合岭鱼糕香迄褒城’之说,至于洋芋糍粑、菜豆腐更是受当今游客的青睐,它们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法、佐料都非常独特,食之让人口感一新,这对久居都市的人具有很大的诱惑力。

生活礼仪方面:婚丧习俗是其重要内容。就婚嫁礼仪一项,就是一台好戏。汉民族大致都遵循纳彩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迎亲等六礼,但各地在具体分析环节上的礼仪又各有取舍,各有异同。我市较具特色的就是‘哭嫁’、‘抹红’、‘说酒礼’。‘哭嫁’不是真悲,所谓‘哭’,并非真哭,只是用特别凄凉的韵调来表达、抒发出嫁者的感情;‘莫红’则是‘正酒’当日给公公、婆婆、抹个大红脸,以增加其喜庆气氛;‘说酒礼’是‘说’客代主人述说对亲朋答谢之辞,表达它日衔环相报,恳请宾朋开怀畅饮之情,这一仪式往往将宴席气氛推向高潮。

民间艺术方面:‘宜都梆鼓’和‘彩莲船’较具特色,观之令人眼花缭乱。松木坪的耍狮子‘摆阵’,又是我市有别于其它地方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,这里的耍狮子不光是通过腾、挪、窜、跳、翻,表演其狮子的威猛,百兽之王地位,同时还通过‘摆阵’与‘破阵’来表现舞狮人的机敏与智慧。‘阵’由主家摆,其形式很多,有文字的、历史故事的、实物的。舞狮队伍来‘破【即对答、解析】阵’,破不了阵,狮子就将一直在这耍,破了阵可赢得主家厚酬,才可去下一家耍了。整个过程是一个斗智的过程,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。

中国农耕文化、传统文化较主要的精神和价值是“天人合一”、“自强不息”、“和而不同”、“自我认知”、“自我反省”的理念。不要把人和自然割裂,不要对自然一味地征服、一味地开发、一味地掠夺。大自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,但不能满足人们的贪欲。要尊重自然,热爱自然,保护自然。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,也是知识之源,千万要善待,绝不可忘记。我们应该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,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,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,保护文化的源头和母本。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,在发展现代农业、新农村建设、推进城镇化进程中,应注意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,保护传统民俗、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,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,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,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。

乡村旅游

回望传统的村落,回味传统的生活;回望自己的民族,回味传统的文化;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,留住我们生活的根。